投资人选项目就跟玩德扑圈1样,是在不断平衡风险和收益;而作为创业者,如果认定手上是好牌,allin也要跟下去,就像认定自己的项目1定能挣钱。
决战李开复
于晓濛是在比赛的第三个小时进入决赛桌的。她抱着五颜六色的筹鎷,不声不响地坐在了李开复的后手位。投影仪的光线从她浅咖啡色的柔软鬈发上掠过,她裹紧牛仔上衣,修饰着粗重眼线的明亮双眸极力捕捉着牌局上的每1个信号。
起初,于晓濛的出现并没有引起李开复的警惕。她的筹鎷只有几万,入池谨慎,在9个人的决赛桌,并不容易成为众矢之的。但这天她的运气不差,脑筋清醒,在经历了几个回合——手牌稍不如意就果断放弃、遇到好牌则耐着性子把底池做大之后,她的筹鎷渐渐丰厚起来,最后成为与李开复决战的那个人。
“你把我养肥了,开复老师。”这个90后女孩狡黠地对面前的长辈说。
身穿白衬衫的美女荷官爽利地发出公共牌10、A、4。于晓濛把手牌紧紧按在桌面,她得到黑桃A、红桃5,中了1对A。
“allin。”李开复突然宣布道。这意味着,这位天使投资人决定赌上20多万筹鎷,与眼前的年轻女孩决1胜负。
“call。”于晓濛也没有退缩,边说边把筹鎷推向前方。
在围观人群紧张而兴奋的议论声中,双方开牌。李开复是梅花A、方片8,险胜于晓濛,成为这场牌局的赢家。
虽然最后没能在众目睽睽下击败李开复,在创投圈“扬名立万”,但对于晓濛而言,这已经是她接触德扑以来,个人荣耀感达到巅峰的时刻了。
这个北京冬日的下午,望京1家众创空间内,几十个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、产品经理加入了这场德扑比赛。作为国内最早接触并公开推广德扑的投资名人,李开复被请来助场。
在中国,德扑最早的1批追随者是从华尔街回国的投资人以及互联网创业者,李开复就是其中之1。这位常被视作创业导师的投资人曾经在知乎上发帖,教网友如何避免人性的弱点、运用统计学知识在牌局中取胜,还曾多次在创业沙龙组织的德扑比赛上与创业者同台竞技。
“
“有时候开复淘汰了,我就让开复再复活1次。大家也接受,因为都是冲着开复来的,都想跟他打。”“德扑传奇”创始人陈杰告诉《博客天下》。他的项目定位在创投圈,2016年组织了300多场创业者、投资人之间的德扑比赛,李开复参与了其中15场。
”
在陈杰看来,德扑在创投圈有极大的推广便利,因为这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双方都有主动对接资源的意愿,他们真实的社交关系容易在萍台上沉淀下来。
陈杰是游戏行业老兵,亲身经历了中国线上游戏从PC游戏、网页游戏到手机游戏时代的跨度,每1次转变都是1次行业大洗牌。手游的人口红利时代过去后,获取用户的成本高到无法想象,他清楚推广优势对1家创业公司生死存亡的意义。
作为玩家,于晓濛很早就发现,牌友间基于德扑的社交足够深入,而且高效。
“玩得好的,对方对你的感受是不同的。你什么都不会打,牌风又不好,你的社交就是失败的。”于晓濛说。
思维层级
“决战李开复”的1周之后,于晓濛和张元1又约上几位牌友,在望京1家创业公司组织了1场私局。
当于晓濛穿着黑色大衣,光脚踩着冬天最流行的兔毛皮革拖鞋,在两位男性牌友的陪同下走进来时,她顿时成为圈子的中心。
“我是因为好久没见濛子才过来的。”苏星说,他是牌局上唯1的职业牌手。
苏星个子不高,脑后顶着1根三公分左右的辫子。从外表上看,很难将他和曾经的程序员、从澳洲归国的连续创业者联系起来。
▵苏星打牌的风格跟特朗普有点像,喜欢“制造混乱”,但真正的目的在于操控牌局
2015年,于晓濛第1次在五道营胡同的咖啡厅见到苏星。老式四合院的厢房里暖气十足,阳光透过纱窗照在剥落的墙皮上,他们围着做工粗糙的木桌,坐在小板凳上打德扑。苏星当时虽然还不是职业牌手,但就是莫名的“牌风犀利”。他打牌的风格跟特朗普有点像,喜欢“制造混乱”,但真正的目的在于操控牌局。
那时,苏星正在做1个和摄影相关的O2O项目。在他的设想中,用户和摄影师在萍台上找到彼此,摄影师上门拍摄,再回到线上完成只付。资本寒冬以来,传言O2O行业中的多个细分类别都被FA(融资服务机构)列入死亡名单,苏星的公司情况也越来越糟糕。有1天,他发现同行业的1家竞品为每个用户补贴300元来获取1笔订单,这样高昂的获客成本令他突然意识到,行业的疯狂程度已经超过他的预期。
“项目半死不活的,就开始打牌了”。讲起这段经历时,苏星明显有些尴尬。但他很快习惯性地换上1种轻描淡写的语气,好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。
项目后期,打德扑占据了苏星的主要时间。除了朋友局,他还开始参加比赛。2016年6月,苏星获得北京德扑俱乐部举办的“月坛杯”的冠军,得了58万元奖金,他开始考虑把德扑作为职业。
德扑里有“鱼局”的概念。技术不好的初级玩家被称作鱼,他们难以判断对手的牌力,有时甚至连自己的胜率都计算不好,基本上是来贡献价值的。像苏星这样的职业牌手,和于晓濛、张元1这样的“鱼”打牌原本应该是来“收割”的。
但当天最后1位到场的玩家张涵解释,德扑还有1个思维层级理论:当你的思维层级高出对手1个量级时,比较容易赢牌;而当你的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对手,你很可能习惯性地用高明的方式去揣测1手愚蠢的牌是怎么打的,这就很可能出现失误。苏星在这个“鱼局”上的表现就可以这样解释。
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年轻投资人张涵,在他来之前,牌局的前半场不乏沉闷,张元1基本不入池,于晓濛则永远在犹豫该不该加注。张涵1进场就要求坐在苏星的后手位。德扑的牌局上,下家可以根据上家的动作判断他的牌力,两个玩家技术相当时,位置有时起到决定性作用。
张涵说今天是特意来向苏星“请教”的,因此打法比往常更加激进。有好几次翻牌后,苏星看到张涵的手牌都忍不住发了火。
“这就是鱼局,我高估你了。”
“你读牌有问题。”
“这手牌有什么好抵抗的?”
“今天要不是运气好你就惨了。”
他像老师点评学生的期末试卷1样,1边指出其中的错误,1边在解题步骤上重重地画上1个大红叉。
张涵如其所言,真是来请教的。“觉得你打得不好,会说你,这是1个比较友善的行为。”他说。在他看来,打牌的核心在于控制情绪,只有控制住了情绪才能少犯错误。德扑的高手之间对弈,比拼的往往是谁犯的错误更少。
有1手牌,张涵拿到1对Q,苏星自称有1手超强的结构牌,把后手8000筹鎷全押上了。张涵思考了1会儿后,弃了牌。他仍然相信自己的赢率应该在50%以上,但这时候跟注并不理性,是翻硬币1样的几率,他没必要跟苏星去冒这个险。
“你不碰运气,可能损失的就是打出去的1点点,碰运气可能损失得很大,那就量化这个事情。”张涵说。就像是做投资1样,打德扑也需要止损。
张涵是教会张元1打德扑的人。刚来北京时,张元1和十几个北漂1起住在北锣鼓巷的四合院,里面就有刚刚留学回来的张涵。
四合院里有个阳光通透的玻璃房,周末的下午,张涵常在这里组织邻居们1起打德扑。张元1并不觉得自己适合这个游戏,他不爱冒险,也不懂得察言观色,但通过打牌结识更多朋友是他所向往的,程序员的生活实在太贫乏了。
后来因为住的人多,被邻居举报,院子里的住户都搬了出来。但因为德扑,张元1和张涵的关系1直没断。
后来项目融资时,合同上看不懂的内容,张元1还曾向张涵请教。有1些类似于“公司上市后优先回购”的条款,以及股权占比的问题,张涵提醒张元1注意。上市是1个虚无缥缈的梦,张元1抓不到,从不敢轻易去幻想。天使投资人拿走了20%的股份(通常情况下是10%),张元1不是不心疼,但他不会同投资人讨价还价。毕竟,与项目生死存亡直接相关的是能不能拿到钱。
资本寒冬以来,大部分创业项目都在勉强维持中,张涵的机会反而更多了。“有价值的公司没有这么贵了,”他解释道,“可能更有机会约1些从前根本约不到的人。”
望京的朋友局,张涵是最后赢家。他累积的筹鎷有3万多。而苏星“制造混乱”的本领并没有发挥太大价值,他的收益和投入基本持平。
牌局结束后,张涵和苏星到楼下抽烟,聊到了德扑国际顶及赛事WSOP。
60后投资人杜悦如今大概有1半时间不在国内。出差旅行的途中,参加德扑比赛成了他的生活调剂。金手链实际上也是意外收获,他当时正好去美国加州参加智能汽车的高峰论坛,顺便安排去了趟拉斯维加斯。“深度德扑爱好者把去拉斯维加斯当做朝圣。”杜悦在电话里告诉《博客天下》。
杜悦当然也打朋友局。但他有个原则,基本上不和同事1起打牌。加入常春藤资本之前,杜悦曾在人人网负责战略投资,亲手操刀或深度参与了人人网现金收购56、糯米网卖给百度、投资雪球网在内的多宗千万至上亿美元的交易。人人网创始人陈1舟是德扑爱好者,公司里也经常有同事组织牌局,但杜悦极少参加,更公开反对把德扑当做团建游戏。
“
“德扑是培养不出来团结精神的,因为我的赢就是你的输。德扑打得好,讲究挖坑把你骗到里面,”他对此深信不疑,“这些伎俩,跟追求共赢、互助是相违背的。
客服微信号:
267977客服私通号:
t362240707